2009-09-19 18:20
标签 :
导语:为使中国企业更加了解国际市场并构建一个中外创意交流的平台,2009年9月14日,横跨中英两国三地的创意高端峰会——“设计盈利:擅用设计 放眼未来”系列大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行,以讨论中国企业和品牌的发展。
“设计盈利:擅用设计放眼未来”系列国际高端创意大会——媒体专访
记者:演讲中谈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正在下降,我想问一下哪些新的举措可以挽回或者改善这种局面?在这种新的方式作用下会对设计产生什么影响,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韦恩-弗莱切尔Wayne Fletcher:由于营销没有跟上消费者的态度和生活的变化,当然这也是由于技术变革而受到的影响。我们公司为什么要和圣马丁设计艺术学院合作的原因就是重新界定什么是营销,当然有一些广告方面的代理公司也在寻求如何向消费者进行营销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我们和圣马丁合作一方面是开拓一种营销和交流的模式,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单个营销的策略,我们关注的是整体的文化,我们要建立一个文化的概念然后再考虑单独的东西。
彦-马帝亚斯Yann Mathias:补充一点刚才我们讲轩尼诗酒就是营销方面的典范,它通过重新的设计来恢复营销的作用,也就是为原有的品牌带来新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要建立一个整体营销的文化。比如说其中一个很好的范例就是苹果公司有很好的产品和设计,他们用设计来促进营销,做得很成功。
记者:您多年从事设计创作,我想请问一下奢侈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彦-马帝亚斯Yann Mathias:首先对于奢侈品来说战略不是唯一的,一些世界成功的奢侈品在设计方面要考虑多种元素,一方面要考虑技艺,另外还包括美术等把这些融合起来去做。
麦一峰Mike Matfin:10到20年前,大的国际性奢侈品牌把它从别的品牌中拿出来拍个照片消费者就能区分出它是奢侈品是名牌,现在不同了你必须讲个故事,而且是市场愿意听的故事,然后把信息传给市场其他消费者,这个故事很重要,而且是要吸引人的故事。
记者:也就是一个历史的品牌?
彦-马帝亚斯Yann Mathias:以往讲故事的时候有很多沟通方式,比如会告诉消费者这个东西好这个东西是名牌,但是现在需要消费者对产品做出一个评论和反馈,然后倾听这些反馈,比如消费者在使用中有哪些问题,他们参加聚会的时候这些奢侈品是不是好看,这个是现在设计考虑的内容。
韦恩-弗莱切尔Wayne Fletcher:之前我们在做奢侈品牌,做营销流行时尚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探知消费者的行为,然后才能够通过营销加强他们购买的行为。现在对于一个奢侈品而言,我们要探知消费者的心声,他们的愿景,以及他们在未来想要获得的价值,更加了解消费者的潜意识层面,然后融入进去之后再围绕品牌打造一个故事,而不是简简单单对消费者说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而要知道他的价值主张,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在西方也不是完全围绕历史,围绕品牌去讲,因为既然是奢侈品牌至少存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所以这个故事不一定要围绕历史,而更多要围绕价值主张。比如轩尼诗1948年就存在了,在中国的我们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心声和价值所在,而且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品牌为什么存在以及能存在多久这样长远性的问题。
麦一峰Mike Matfin:就像刚才演讲中潘教授讲到了中国希望从过去制造性的大国变成创造自己品牌的大国,我个人在中国曾经参与过几次创意项目,从我的经验出发中国有很多大型的制造商,他们的产品在西方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个产品却不为人所知,知名度很低。
记者:麦一峰先生在伦敦艺术大学负责创业基金的工作,这个创业基金有没有可能面向中国学生?
麦一峰Mike Matfin:实际上项目的宗旨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包括中国学生,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资到中国学生身上,其实是应该有的。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对创业非常感兴趣,和中国清华大学进行合作,从而来促进年轻人让他们做得更好,让他们的想法进入主流的思想,这就是今后几年我们想做的。
记者:我在英国的时候看到商店里有很多质量非常好、设计非常出色的日用品,在北京已经有很多英国著名的建筑师、著名的时尚设计师,但是在中国产自英国的日用品很少,中国消费者得不到设计比较好的日用品,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彦-马帝亚斯Yann Mathias:像你所说的那些著名的奢侈品牌规定在纽约卖就是在纽约卖,在伦敦就是在伦敦卖,它是限量销售关注的是质量而不是量。
麦一峰Mike Matfin:在这个酒店下面就有很多服装店,卖的往往都是欧美的品牌,中国的品牌很少见。
记者:中国的消费者对于英国设计师品牌的认识可能仅仅限于Baberry这样高端的品牌,你们如何向消费者推广那些英国比较有个性的独立设计师呢?
韦恩-弗莱切尔Wayne Fletcher:我们还要追根溯源回到一个原则,要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我看到中国有很多西方的设计和流行元素方面的品牌,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人自己也可以挖掘自己的历史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品牌,然后把这些品牌推向世界。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一方面西方到中国宣传自己的品牌,一方面中国把品牌推出去。
麦一峰Mike Matfin: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壮大,他们有钱就会买奢侈品,但是买的奢侈品都是西方的品牌。他们在中国卖衣服,但是他们在营销方面做的努力还不够。在伦敦的设计学院是最好的培养设计师的地方,很有可能在几年当中有中国的毕业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中国的品牌。在伦敦艺术学院有一个时尚服装培养中心,现在已经培养出30-40个公司,其中有的在印度做得非常大,还有来自中国香港的毕业生,我们希望这些人走出去之后有他们商品的标志,最终把标志建立成品牌。
记者:您在演讲当中提到设计是企业而不是广告分销,现在广告渠道和购买渠道包括新媒体、网络、通讯设备,怎样在虚拟媒体上得到很好的体验,怎样进行体验活动,也就是类似于现在虚拟式的应用,包括虚拟式的案例当中是否有这种体验存在呢?
韦恩-弗莱切尔Wayne Fletcher:在品牌认知方面也很多的渠道可以做,包括设计、产品本身的质量以及拍的照片等等,这一切在打造高端流行时尚品牌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做的不仅是把产品质量做好,同时还要在营销和推广方面把这些细节融入到品牌的网站上,这样就能做得更好。
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营销方式就是通过零售店面,比如说零售店面的设计、装饰、体验等等,这一切也很重要,在今后我们更要关注网络媒体的利用以及网上社交传媒工具的利用来推广品牌。
补充一点,从企业的角度要考虑预算,不能在每个地方都去花钱,因为预算是有限的,一方面你要考虑预算,另一方面还要打造更高层次设计的体验,我想“体验”是一个关健词。
记者:虚拟品牌是不是也存在亲身体验的规则。
彦-马帝亚斯Yann Mathias: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媒体,还包括广播电视和纸质传媒,同时还要关注新的数字化的东西以及社交媒体。
韦恩-弗莱切尔Wayne Fletcher:由于缺乏预算更多是用虚拟方式来做宣传,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纸质的传媒,因为纸质传媒可以带给你更多关于内容的体验而不是杂志本身。时尚杂志对于品牌的重要性在于不仅仅是品牌登的广告,还有一些附加的东西,时尚杂志可以给品牌宣传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不仅是广告本身。
记者:您这次来是向国内推荐国外的设计理念还是说来帮助国外的产品进入中国的市场,换一种说法比如国外的产品要进入中国市场是找一个中国的设计师好还是找一个国外的设计师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麦一峰Mike Matfin:是本地的还是国外的设计师没有关系,更多是现在有这样的趋势,就是外国设计师和本土设计师在一起合作共同进行设计。有一个“创意连接”的项目在过去获得很大的成功,就是让中国和英国的设计师在一起合作,由于合作之后这个公司的合作伙伴自己也在北京、广州开办了自己的办事处。未来这样的趋势将得到不断地扩展,因为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地球村,把来自各个文化、社会、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设计,这非常有意思,这也是流行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上一篇:从“一枝独秀”到“群雄逐鹿”
下一篇:洛杉矶名流时尚风将席卷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