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1 16:36
标签 :
【C2CC中国化妆品网专稿 记者:文琴】计划经济时期,困难时期,文革时期。1978年前的中国,尤其是“文革”十年,追求美丽是与“可耻”和“堕落”划等号的。从发型到色彩,“素面朝天”是女人唯一的标准妆容。原本就不多的美容化妆品。也大都被冠于“资产阶级”和“西毒”等意识形态的枷锁,封存在人们遥不可及的记忆中。
据了解,我国现代化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广生行,该厂于1905年生产“双妹牌”花露水、雪花膏,比1895年问世的“旁氏”雪花膏只晚10年。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国只有少数大城市有化妆品生产,但数量少、档次低、质量次。解放后,化妆品工业在轻工业部领导下,已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有评论说,这个时候因思想上把化妆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联到一起,致使化妆品工业又徘徊了30年。后来,随着人们意识的改变,重新认识到打扮得整洁、美丽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化妆品的消费也与日俱增。
今天的大部分时尚人士,用一个流行词来说是属于80后的。对与1978年以前三十年的中国化妆品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些许的记忆可能也只存在于妈妈的梳妆台上。
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极度困难时期,国家全面进入战后重建,人们对于思想意识的看重,远高于对于容貌身材的重视:“劳动是最美的,素面朝天是劳动人民的本色”。所以,在当年,想找到一件像样的美容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仅有的几个品牌也仅限于三十年代的产品。
那个时代谈到护肤品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医院开出来的甘油,既经济实惠又方便,其他比较普遍的化妆品要数花露水,如果要推选一件在上个世纪影响中国女人梳妆台上最长久的化妆品,毫无疑问是花露水。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最有名的花露水非明星花露水莫属。花露水是上世纪中国女人的香味。没有香水的年代,花露水成了香水的替代品,并承担着香水一样的功能。花露水这支潮流一直风靡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中国人半个世纪的时髦。
再高级一点的就是圆铁盒装的百雀羚香脂和红梅,香脂和雪花膏都是护肤化妆品的统称,并不是化妆品的品牌,它们也是建国前后几十年国人所能用的两类最多的化妆品,“统治”了国人脸面数十载。百雀羚是香脂的代表,也是名媛贵族首选的护肤佳品,那只小圆铁盒却装满了我们所能想象出的美、可爱和好看。它不但让我们第一次有了美容护肤的概念,还让我们在看到别人把百雀羚涂上脸颊和手心手背时,懂得了什么叫做香艳,什么叫做闻香识美人;而友谊、红梅,雅霜等等都是当时雪花膏的知名品牌,雅霜已经算是奢侈品了。当时比较火热的还有友谊雪花膏,也可称为“知名”品牌,十分受欢迎,它预示着中国第一代护肤品的成功问世,但当然,这与日后女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容,是有着天差地远的距离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东西可能是父辈们结婚的嫁妆。但现在,这些产品都已经逐渐的淡出我们的生活。这些品牌也都日渐消逝在50年代计划经济的背影里。
196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和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财政贸易和手工业方面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规定:呢绒、绸缎、烟、酒以及劳动人民的舞台、银幕需用的化妆品,还要继续生产和销售。商品的品种不要轻易取消。口红这类高级化妆品,不要在国内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社会思潮和计划经济的大手扼住了通向美丽的道路,在那一时期任何一个产业的的发展都直接受制于严格的国家经济调控。“文革”十年,追求美丽是与“可耻”和“堕落”划等号的。
经历三年自然灾害,10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口红、化妆品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为人们所不齿。经济的发展进程遭到严重破坏,在计划经济背影里的的化妆品基本消失殆尽。尽管如此,在60年代末,护肤品中最为流行、最为大众的蛤蜊油问世了。那时候,北方的冬季寒冻干燥,人们的保暧穿戴简陋,所以一到严冬,冻手冻脚皮肤吹皴的现象司空见惯,手脸吹皴了冻裂了,没别的办法,抹上点蛤蜊油,权当护肤美容。当年,几乎街上所有的百货店杂货铺都出售蛤蜊油,它价格便宜,实用耐用,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蛤蜊油虽然价廉,却也物美,不用说它的护肤功效,仅就外包装而言,绝对赏心悦目:蛤蜊壳完整清洁,洁白光滑,上面涂蜡,贴有商标。城市中的孩子有不少是通过蛤蜊油认识贝壳的,姑娘们衣兜里装上蛤蜊油到学校上学,课间掏出来相互比较着,看看谁的蛤蜊壳更大,图案条纹更漂亮。蛤蜊油代表着那个年代孩子们对美丽的向往,对幸福的满足。
那时候女人会把用完的雅霜瓶子留到第二年冬天,到百货公司去买分零的雪花膏,这样就有了雅霜长用不竭的感觉。然而雪花膏这玩艺儿香气袭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惊弓之鸟的人们比较脆弱,对这类香气没有抵抗能力,谁擦了它谁就会变成资产阶级。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满目疮痍的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命运的又一次伟大转折,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中国,天地一时广阔无比。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重新被重视,
诞生于70年代末的郁美净,成了80后小时候保护皮肤的法宝。郁美净儿童霜在八十年代初期填补了中国儿童护肤用品之空白。即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还在使用它。一袋袋小包装,经济实惠而且方便。粉色的香香味道是童年的最大记忆。郁美净儿童霜。卷发娃娃头像,粉红色面霜,用透明塑料袋装着,价格才几毛钱,非常便宜。这一品牌的生命力极其强盛,即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还在使用它。
中国第一瓶洗发露——蜂花洗发水。在那个大部分人洗发只是简单地用肥皂往头上一抹的时代,哪家姑娘能用上“蜂花洗发水”那可是很有脸面的事,那种浓郁的味道是人们认定一个女性是否具有女人味的独特标志。那时候很多人洗头就用95皂抹一下,讲究的姑娘们自然是用洗发膏,一毛钱一袋,气味芬芳,洗完头擦干一甩,老远就能闻到一股95味。后來有了上海货“蜂花洗发水”,洗发膏也渐渐被淘汰了。蜂花洗发水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先入为主的地位、基本没有竞争者和人们自我、爱美意识意识的重构,在当时的洗发水领域一枝独秀,随后又乘势推出了“蜂花护发素”,又立刻贏得了大众的青睞。成为许多发质毛糙的姑娘们的新宠。
70年代,很多人一到冬天,就会用一种油性特大、几分钱一个的棒棒油,有时候干脆就用凡士林。那年头,化妆品市场一直是种类不多的塑料袋装产品唱主角。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对香美的认识,也在改变。这个时期的美加净令70后的一代记忆犹新,还有霞飞,都是家喻户晓的化妆品品牌,它们已经走出了雪花膏的概念。
万紫千红润肤脂,那个古朴的小铁盒,很有质感的铁皮小盒子。搭配的恰到好处的花纹图案,艳丽花俏而不凌乱。这款保持皮肤柔软滋润的护肤产品成为了70年代人的美好记忆。它的清香成了很多人记忆里的香味,而她的名字也预示了即将到来的中国化妆品万紫千红的时代的开始。